JBO官网日产表示已经成功开发出全固态电池,预计2025年试生产,2028年正式生产一款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;赣锋宣布搭载自家电池的固态纯电SUV将要在今年上市;高乐股份发公告正式量产2GWH固态电池项目......种种消息令人感觉
同时,固态电池板块大爆发,强势吸睛。珈伟新能、山东章鼓、新纶新材、金龙羽、豪鹏科技等出现涨停,赣锋锂业收涨超6%,翔丰华涨超12%,上海洗霸,短短两周内股价更是上涨近7成。
究其原因,绕不开液态电池的几个不容忽视的瑕疵:第一,安全性没有100%的解决;第二,冬天续航显著下降,严重的里程焦虑;第三,充电耗时,还不能够快充。
去掉了液体电解质和隔膜,储能空间变大,能量密度的提升也很显著,相比传统锂电池 250Wh/kg 的能量密度,NASA声称其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经逼近 500Wh/kg,几乎相当于前者的两倍。同时,工作温度变得更宽了,固态电解质耐热极限都在400℃以上,显著高于液态电池隔膜160℃的耐热极限。
还有一项数据,关于固态电池的续航、快充和使用寿命。美国QuantumScape公司曾公布,他们研发的固态电池未来量产后最高续航达到2000公里,15分钟可以充满80%,使用寿命超过100万公里。
咱们可以粗略打个比方,把两块冰相碰,它们内部物质的接触程度肯定不如混合两杯水时充分。固态电解质就存在这个问题,它的离子电导率远低于液态电解质,反映在电池上,就是内阻增大、倍率性能变差等。现在的固态电池普遍是高能量密度低倍率的,商用上许多密度360Wh/kg的产品,最大放电倍率只有3C,标称充电倍率好像是1C—1.5C,这样的功率基本上带不动高性能车的发动机。
此外,研究发现固态电池锂枝晶可能会折断,导致“死锂”情况发生,降低电池容量。金属锂循环过程中出现多孔,体积无限膨胀。
另一方面,成本高也是制约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因素。有很多人吐槽咱们现在用的液态锂电池贵,可你知道全固态电池的成本价格吗,是它的四倍。
但这也难不倒电池企业。具体解决办法就是在固体之间掺一点液体,通过在全固态电池内部添加部分电解液来改善界面做成半固态电池。这样一来,半固态电池就成为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产品。
半固态电池工艺流程跟液态电池还是很接近的,对隔膜、电解液的需要仍然存在,只是一些与固态电解质有关的关键工艺环节,材料和操作方式。但到全固态阶段,将会告别隔膜与电解液环节,逐步取代现有体系。巧合的是,锂电隔膜龙头恩捷股份近日来股价走势较为低迷。
工艺容易操作是半固态电池的一个优点,另外液态电解液减少之后,电池安全也得到改善。但若是从技术角度讲,半固124b98态对于能量密度提升的帮助有限。
决定固态电池性能的核心关键是固态电解质,它们现在有三类——聚合物、氧化物、硫化物。当然,它们各有优劣。
目前比较主流的是氧化物体系,它的电导率适中,相对便宜,所以发展步调也最快。不过从性能而言,硫化物体系潜力最高,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商用的终极技术路径。它的离子导电率可以做到液态差不多的水准,并且本身材料比较软,跟负极接触更充分,但是价格贵些,以及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硫化氢有毒气体。
日本较早进行布局,期望在固态电池方面实现弯道超车。如丰田,2010-2014年就出现了一波专利申请的热潮,研究方向聚焦在硫化物体系固态电解质。丰田、松下、京都大学、日本理化学研究院等38家汽车、电池、材料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,计划到 2030 年前后将固态电池组每千瓦时的成本降至锂电池的 30%。
BBA等欧美车企采取投资 Solid Power、Solid Energy Systems、Ionic Materials 、Quantum Scape 等初创公司的方式,期望从中获得技术储备,谋求在固态电池领域翻盘。如宝马,除了自建电芯研发中心,另一方面也积极和 Solid Power 合作,有望于 2026 年实现固态电池突破和量产。
国外公司布局虽早,但在量产能力、产业链成熟度、新技术使用意愿及需求方面还是国内更有优势,产业化应该更快。
我国政府一直很关注固态电池,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,提出希望到2030年,国内液态电解质可以演变为固态。
像国内的赣锋走的是氧化物厚膜路线,它和孚能科技都已有中试生产线;清陶能源主攻氧化物体系,蓄力研发聚合物与硫化物体系。宁德时代也坚持全固态方案,目前蓄力在硫化物体系的研究上。
2022 年,搭载半固态电池的车型陆续推出,如蔚来发布 ET7、东风发布 E70、岚图发布追风。据估计2024~2025 年半固态电池会迎来突破进展。而宁德时代等企业表示,全固态电池预计在2030 年实现商业化应用。未来,固态电池也会在高端应用市场大显身手,例如无人机、医用等领域,由此再慢慢向动力及消费电池领域扩展。
每次市场蜕变,都会有一波企业迎来机遇。上游诸如聚焦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如上海洗霸、东方锆业、三祥新材;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如云南锗业;添加剂方面的如瑞泰新材;负极材料里面的如硅宝科技、翔丰华;中游的如赣锋锂业、宁德时代、金龙羽、高乐股份、德尔股份、孚能科技等企业,市场前景充满潜力。
虽然真正量产的浪潮还未来临,但在产业提速过程中,每个节点都面临革新。固态电池中的隔膜环节被替代,就是一个例子。旧有企业如何在趋势中减少被淘汰的风险,值得深思。